阅读:0
听报道
真正高逼格人士,只在电影院观影,并且一定会看完片尾最后一行字幕。
一来支持正版电影票房是真正电影Ber 的义务,二来唯有高逼格的电影院才能给你最完整、最完美的声画体验。
尽管数字电影技术正飞速普及,仍有相当数量影片发行时用的是35mm 胶片,或同时制作数字与胶片两个版本。对普通Ber 来说两者区别不大,但在文艺Ber 眼中,胶片电影独有的色彩与景深效果令人沉醉。
喜欢画质的文艺Ber 会想尽一切办法看首映——胶片拷贝这种东西和人体器官一样,处女播最鲜嫩,以后每播放一次,损耗就多一些。所以某些2Ber 总爱教育那些晚几天才去看某部大片的人:“唉,都上线这么久了还看什么,画面划伤不说,连片基都翘曲得有些失焦了。”至于本总为什么老去上海影城看电影呢?因为那里的陆雁师傅在全国首届电影放映员技能竞赛中拿过第二名。
言归正传,几乎所有一线城市都建设了一批所谓影城。华丽的装潢只能糊弄手捧爆米花的低级Ber,高级Ber 挑剔的是工业级的放映与音响设备。胶片电影与数字电影里面的技术门道并非本文的普及重点。但走极客路线的电影Ber 仍应对胶片与数字格式的优缺点了然于胸。
初级Ber 说得出IMAX 与一般3D的不同。中级Ber 还得知道什么是双机4K,并能区分偏振式3D 与杜比3D的特色。高级Ber 如果要在国内看IMAX 大片儿,只去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东莞万达。高级Ber Plus 参加台湾自由行一定会去台北信义区的威秀影城,因为那里有全台湾最早两个经过THX 世界标准声场环境认证的放映厅(第11厅和第12厅)。
出境看电影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第一时间观摩某些不可能被引进的大片如《3D肉蒲团》,以及另一些大片的“一刀未剪”版……还有……像《归途列车》这种很少在国内播出的中国题材片!
至于骨灰Ber,已经连首映礼都懒得参加了,他们只在内部点映会上出现,审片会和国内电影节基本不去,那里太多2Ber。另一种骨灰Ber 会自费连看N 场以上某部影片,只为深入观摩导演对某个镜头别有用心的运用。他们犹如电影世界里的硅基生物,居高临下地藐睨那些只看了一遍电影就忙着在IMDB、时光网和豆瓣上写影评的碳基伪Ber。后者善于从花中看出屎,前者总是从屎中看出花。
最后来讲讲私人电影院。我们已经受够了低级Ber 沾沾自喜地夸耀所谓的“家庭影院系统”。殊不知真正电影Ber 除了公共影院,只在私人影院观影。“私人”和“家庭”的区别可不只是一个词。真正的私人电影院是按真正的工业级标准打造的。本总以前买过老式甘光16mm 电影放映机和一堆文革电影拷贝,兴高采烈请了一堆人到家里围观,结果还没把胶片绕好电源就起火了……这叫玩票还是玩砸了的。
本总当时老大的逼格就高多了,弄了个国内算前十名的私人影院,放映机就花了80多万,但平时也只是玩玩蓝光而已。广东有位村支书董事长,今年买了台RedOne Epic,准备请人给自己拍纪录电影,明年首映式打算放在自家200平米的豪华放映厅里,如果后期制作能搞掂的话也算玩出翔了。
最高级别的私人电影院当然在海里,毛主席还在时,西楼大厅和春耦斋就经常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出水芙蓉》、《孽魂镜》等美国片。江青为了调剂主席生活,还时不时差人从香港弄些“过路片”空运到北京。后来《泰坦尼克号》能在国内顺利引进并狂卷数亿票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主席在内部欣赏后的热情推荐:“不要以为资本主义就没有思想交流的东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泰坦尼克号》的电影……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次我请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不是说宣传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是说我们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所谓电影,不过是人心的投影。把钱捐给电影艺术家与商人,换得在黑暗中对着别人的人生傻笑或抽泣。实在是这世间最美妙的事。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